双肾下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肾临床解剖3 [复制链接]

1#
肾的被膜

1、肾的被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为肾筋膜、脂肪囊及纤维膜。

(1)肾筋膜renalfascia,又称Gerota筋膜,质较坚韧,分为前、后两层。前层为肾前筋膜,后层为肾后筋膜,两层筋膜从前后方,包绕肾和肾上腺。在肾的外侧缘,两层筋膜互相融合并与腹横筋膜相连接。

肾的内侧,肾前筋膜越过肾的前面,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的肾前筋膜相续。肾后筋膜越过肾的后面,与腰方肌和腰大肌筋膜汇合后再向内附于椎体筋膜。在肾的上方,于肾上腺的上方两层筋膜相融合,并与膈下筋膜相连接。在肾的下方,肾前筋膜向下消失于腹膜外筋膜中,肾后筋膜向下至髂嵴与髂筋膜愈着。

由于肾筋膜的下端完全开放,当腹壁肌减弱、肾周围脂肪减少,或有内脏下垂时,肾移动性可增大,向下形成肾下垂或称游走肾。

CT显示右肾下垂

如发生肾积脓或有肾周围炎时,脓液可沿肾筋膜直接向下蔓延。在肾筋膜包绕肾和肾上腺时,由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至肾纤维膜,对肾有一定的固定作用。

(2)脂肪囊adiposecapsule,亦称为肾床,为一脂肪层,成人的厚度可达2cm。肾的边缘部位脂肪组织更为发达。这对经腰部腹膜外肾手术有利。同时,这些周围脂肪组织对肾又起到弹性垫样的保护作用,并经肾门伸入肾窦,充填于肾窦内各结构之间的间隙。在肾囊封闭时,即将药液注入此层内。

肾各层筋膜的显露

由于该层脂肪组织发达,故易透过X线,在X线片上,有时可见到肾的轮廓,这对肾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对肾脏CT及B超的诊断亦是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左肾的MRI(T2加权)显示肾周围脂肪

(3)纤维膜fibrouscapsule,为肾固有膜,质薄而坚韧。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及少量弹力纤维所构成,紧附于肾的表面,有保护肾的作用。但当肾充血时,它可限制其肿胀,有压迫肾实质的可能。在正常的情况下,纤维膜可从肾表面剥离下来,故利用这一特点,可将肾固定于第12肋上,或固定于腰大肌,以治疗肾下垂。同样,可利用这一特点,在肾部分切除或肾外伤时应缝合纤维膜,以防肾实质撕裂。

肾的动脉

肾动脉renalartery 两肾动脉多呈直角直接起自腹主动脉,分别进入左、右肾。肾动脉到达肾门之前,大多数分为前、后两干。分出的部位,以肾门内者最多。

前干通常又分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四支段动脉。这四支段动脉中,上段动脉多与上前段动脉共干,下前段动脉多与下段动脉共干。后干在进入肾门后,延续为后段动脉。

肾段动脉在肾实质内,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上段动脉分布于肾上端前后部的肾组织;上段动脉多经肾门的前上切迹、后上切迹或直接穿入肾上极。

上前段动脉分布于肾前面中上部的肾组织;上前段动脉在前唇后方的上部与肾盂前方入肾。

下前段动脉分布于肾前面中下部的肾组织;下前段动脉在前唇后方的下部与肾盂前方入肾。

下段动脉,分布于肾下端前后部的肾组织;下段动脉多经肾门的前下切迹、后下切迹或直接穿入肾下极。

后段动脉分布范围较大,向肾后面中间的大部供血;后段动脉多在后唇的前方、肾盂的后方或后上缘入肾。

肾动脉血管造影

由于五支肾段动脉进入肾门的部位多具有恒定性,假若在难以认定某一段动脉时,可按它们进入肾门的位置,寻找某一支段动脉,大多数可以找到。

可见五支肾段动脉,在肾内的分布较为恒定,以这五支段动脉的供应区为基础,将肾分为五个独立单位,每个单位称为一个肾段。

由于分为五个肾段,从而为肾局限性病变,施行肾段切除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各肾段动脉之间没有吻合即各支有独立的供应区域,因此在各段的交界处,形成了相对的缺血带。

肾段动脉多在肾门之外分出,故各段动脉一般可在肾外见到,特别是上前、下及后段动脉的肾外可见率,几乎达到%。

上段动脉与下前段动脉约有半数以上可在肾外见到,其余可在肾窦内出现。多数肾段动脉可在肾外看到。这对切除某一部分的肾组织之前,结扎供应该部分的肾段动脉,或在肾窦内进行肾段动脉的显露、重建等均提供了有利条件。

肾的静脉

肾静脉renalvein 肾的静脉与动脉伴行,出肾门后汇合为肾静脉,并位于肾动脉的前下方,最后汇入下腔静脉。

肾静脉的支数,两肾不同。左肾静脉均为一支,右肾静脉还有二支和三支型。因此,在右肾切除术中,处理右侧肾蒂时,应注意下腔静脉以防损伤。如有多支肾静脉,且各静脉间距离较大时,在结扎操作中,切勿遗漏或撕裂肾静脉,以免术中出血。

肾静脉的属支,两侧明显不同。

1、左肾静脉除接受左肾上腺静脉、左精索内静脉、腰静脉外,其属支与周围的静脉尚有吻合。

2、当门静脉高压时,常利用此点行大网膜包肾术,以建立门腔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

3、由于左精索内静脉全部汇入左肾静脉,其汇入的形式多呈直角,因此该静脉的血流可能受到一定的阻力,这可成为精索静脉曲张的诱因之一。

4、左肾静脉约有半数以上均有一支腰静脉与其后壁相通连,多为第2腰静脉,少数为第1或第3腰静脉。腰静脉与腰升静脉连接,经过它与椎静脉丛相交通,因此左肾的某些疾患、睾丸及卵巢的病变,可借此途径转移到脑及脑膜。右肾静脉属支很少,仅有少数右精索内静脉,腰静脉汇入。

5、肾内静脉与肾内动脉不同,肾内静脉存在广泛的吻合,故结扎一个肾静脉的属支,不致影响肾静脉的回流。但若结扎管径较大的肾内静脉,可能使肾内静脉压增高,肾实质肿胀,甚至出现血尿和蛋白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