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别讲述眼睛与肝脾肾经络的关系,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五脏六腑与眼睛的关系,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调理眼睛。
?一、眼部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最早源于《内经》对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也有记载,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
南宋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
眼部与脏腑相关部位分别是: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肉轮”。
也就是说,眼睛可以反映出人体各个脏腑的精气的盛衰,整个的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的精华表现在瞳孔;瞳孔外的黑睛是由肝精来决定的;心的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为白睛;脾的精华表现为约束整个眼系。
以上,大家观察自己眼睛这几个位置,看看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二、眼与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反映于目,所以,目又为心之外窍。
当心脏强大的时候,血液也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三、眼与脾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阳之气升运于目,目得温养则视物清明;浊阴从下窍而出,则不致上犯清窍。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脾胃功能直接影响到肌肉功能和体内脂肪的代谢,脾胃功能减弱,水湿运化不畅,皮肤和肌肉缺乏营养,松弛无弹性,久之则出现眼睑下垂,形成眼袋。因而提高脾胃功能可以辅助消除眼袋。
此外,中医学理论提示,肾主水,其色为黑,肾虚导致水代谢障碍,肾气不足日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目失所养,则出现黑眼圈,多表现在下眼睑。
因此,要想去除眼袋和黑眼圈,除了要调节作息,恢复正常睡眠,还应该注意饮食营养,尤其是加强补脾肾。所以说,眼睛的症状跟脾胃有着直接关系。
四、眼与肾
肾精充足,目视精明。人体之精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说的肾好的人,眼珠子贼亮。
五、眼与肝
目为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所以,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帝内经》里就曾说过:“肝开窍于目。”意思就是眼干、眼涩、眼疲劳等问题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肝开窍于目,肝脏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双目,是干眼症发生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长久地盯着书或者电脑,过度用眼的话,就会造成“五劳七伤”里的“久视伤血”,就会使肝血的消耗过度。肝脏本是贮藏着极为丰富的血液,肝血充足,则双目有神,视物清晰;如果肝血消耗过度,就会使肝血不足,眼睛就得不到充足的肝血来濡养,会出现双目干涩昏花、视物不清或者夜盲等症状。也就是说,久视伤肝,肝血不足反过来又影响眼睛,如此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
六、眼与经络
眼与经络联系最多最广,胜过其他五官九窍。眼目与经络直接关联,并以此和脏腑相沟通。
眼部周围有很多的经络,如果眼部经络堵塞,营养物质就不能运送到眼部。大部分近视的朋友,眼部都有很多小颗粒结节,大家可以用一个工具,比如,砭石刮刮自己的眼眶,就可以感觉得到很多小颗粒。
再比如,肝的经脉从脚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到腹部,再由内在的脉络进一步和眼睛联系起来。深藏于身体内部的肝脏通过经络通道,将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眼睛,这样,我们的眼睛才会顾盼生辉、灵活有神。
以上,心脾肾肝又是相辅相成的,肝藏血,脾运血,心主血,肝不好,心和胃就不好,心和胃不好脾运化就不好,脾不好,肺就不好,肺不好,肾就会受牵连。
春天是肝的升发的季节,养肝正当时,朋友们去户外踏青去吧。
谢谢大家的支持,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