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以来,医院已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出血热与新冠肺炎一样,同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处置不当可能带来相当大的危害。那么,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显微镜下的汉坦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五种: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螨虫传播、母婴传播。
中国哪些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最高年报告发病数曾超过10万例,近年来,疫情显著下降,但仍存在周期性波动。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病例分布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陕西、河北、湖北等省发病较高。江苏省是出血热的老疫区,发病集中在连云港、盐城、宿迁、南京和常州等地。北部地区全年呈现夏季小高峰和秋冬大高峰的流行特征,南部地区以夏季流行高峰为主。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发热期
发热是本病早期必有的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合称“三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此外,还会出现颜面、颈、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合称“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流行性出血热症状
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多尿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
■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
■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
我国目前用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疫苗是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全程接种为三针,其中基础接种为两针,间隔14天,也就是在第1天(当天)和第15天各接种一次疫苗,基础接种一年后,再打一针加强针。三针要按时全程接种,没有按时接种或者没有全程完成三针,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我国将流行性出血热免疫接种纳入了扩大免疫规划,以高发省份中的高发乡镇居民作为目标人群,对16-60岁人群进行免费的常规接种。
■罗益生物生产的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Vero细胞)年上市销售,年12月通过GMP再认证,是世界首家使用Vero细胞生产的出血热疫苗,上市至今累计批签发约万支,批签发合格率%。该疫苗为鼠疫控制品种,为国家强制储备产品,属于国家战略物资,是第一个被纳入国家计划免疫品种的民营企业生产疫苗,副反应低,保护率高,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3
■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