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养生慢性肾衰竭病中医解析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医院那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现代医学之病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发病率在93%左右,其中有1%可能发展为尿*症。常见原因有肾小球肾炎(外感病引起)糖尿病肾病(饮食不良嗜好,高血压性肾病(内脏功能失衡病变)。多囊肾,梗阻性肾病(肾阳虚,阳不化水,肾结石性水肿)酸中*则神智不清(湿浊*上冲于脑),呕吐、食欲不振、心衰、血压下降。钠贮留则水肿、少尿、血压增高。高钾血症则心动过缓致心衰,高磷低钙血症则易诱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肾体积变小,肾皮质回声增强,胸部可见肺瘀血或肺水肿,心胸比例增大或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神经肌肉症状多表现肌肉颤动I防己茯苓汤证)、痉挛、肌肉麻木、烧灼感或疼痛、不宁腿综合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深反射迟钝或消失、肌无力、神识淡漠、惊厥、幻觉、昏迷、谵语等。

慢性肾衰中医病机主要是脾肾虚损、湿浊瘀血潴留所致,此病多由各种病症久治迁延不愈,最后导致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所致。人体之内水液代谢多与肺、脾、肾及三焦相关。因此患慢性肾衰之病人,其肺脾肾功能皆不会太好,肾阳虚则水液不得气化,上犯脾胃则恶心,呕吐下驱则腰困及下肢水肿,肾为脾之关,关门不利则会造成下焦膀胱蓄水证(五苓散证)。水液久溜不去,浓缩化浊则成水*、湿浊水*久滞则会阻滞血流而成瘀浊胶结,脾虚运化失司,则湿浊中阻,出现脘闷纳呆,食少呕恶。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通道,水运不畅则三焦不通,上焦积湿则心肺受伤而咳喘头晕,心悸不安。中焦湿阻则升降顿失,上吐下泄,下焦水液不泄则积而成水肿、腰困。

治疗上慢性肾衰应以扶脾肾阳气,调三焦气化通道,化湿浊解湿*,活血行瘀为主。

结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在中医的治疗分型上,通过自己的治疗经验,我认为临床可以分以下三个时间段∶

一、轻症期。此期只是有轻微临床检验数据超标、尿蛋白阳性、尿潜血轻微、尿素不太高,肌苷轻微高、血压高,但临床症状不明显,此时脾肾虚弱多以阳虚水泛为主,人容易疲劳、水肿不明显,胃肠及中焦痞寒,腹胀不重,苔不厚,只是薄苔,苔面水滑,脉缓无力或沉弱稍弦。具体用药以防己茯苓汤、防己*芪汤、五苓散及附子汤加减化载为主。

具体用药为∶附子(炮)、白术、茯苓、人参、防己、*芪、泽泻、干姜、猪苓、为主。此阶段瘀血症少见,如有也轻则可少佐益母草、泽兰活血利水即可。

二、症状期。此期除了理化检测项不合格外,已有明显肾衰之典型症状出现,患者体质消瘦、血压高、中焦痞塞,胃肠不好,舌苔厚腻、食欲较差、舌体上可见明显瘀斑,此期由于长久脾弱导致清气不升、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中焦,下面肾虚气化无力,湿浊不得外泄,整个人体三焦通道不畅、水液升降大乱.湿浊内蕴、久成浊*、浊*化热,热灼瘀生。造成体内湿浊瘀*产生。因此此阶段应以清热利湿化浊、活血化瘀解*为要∶处方可用厚朴夏苓汤、葛根芩连汤,加清热解*及活血化瘀类药为主。

用药举例;苍术、厚朴、半夏、葛根、砂仁、茯苓、*芩、*连、大*炭、藿香、金银花、连翅、泽兰、益母草、*芪、桃仁、红花、草果等。如果食欲不振可以配上消食类谷芽、麦芽、神曲、山楂、炒枳壳一类药调整之。尿蛋白高者可重用益母草、*芪、蝉衣。尿酸肌苷高者可重用*芪、土获苓、大*炭。

三、衰弱期。此期由于长久病不得愈,患者体质极差,虚实寒热错杂,治疗十分棘手、多有浊*瘀及肾阳肾阴不足之证,此时治疗以扶正气祛邪实为主,扶正就是扶脾肾之阳,祛邪实则以化湿浊、祛瘀热为主,用药不可过寒过热,具体下方以六君子汤加芳香化浊、温补肾阳和滋肾阴、清热解*为主。用药举例∶

*参15、苍术15、茯苓20、陈皮20、姜半夏20、厚朴20、砂仁10、后下大*炭10、*连6、泽兰20、泽泻30、益母草50-,赤芍15、炮附子15、连翘15、*芪30、露蜂房20、淫羊藿15、桃仁10、生地15。

作者:赵亚泽

赵亚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