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病率为84.28%。早在年,研究发现,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颈部动脉病变引起,且与狭窄处的粥样斑块稳定性相关。同时,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每升高10%,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则上升2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其基本病变是颈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出现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相应继发性病变。正常人颈动脉内膜厚度为0.1-0.5mm,超声检测内弹性层显示为一条均匀的等回声亮带,中膜为平滑肌层,显示为低回声暗带,外膜为纤维结缔组织层,显示为回声高于内膜层的强回声亮带。颈动脉粥样硬化易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
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
国内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以IMT≥0.9mm定义为增厚,根据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分型:
Ⅰ型(血管内膜增厚):IMT≥1.0mm且≤1.2mm;
Ⅱ型(管腔内粥样斑块形成):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2mm,未造成管腔狭窄;
Ⅲ型(血管轻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20%而50%。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
Ⅳ型(管腔明显狭窄):50%≤管腔狭窄≤99%,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探及湍流或涡流;
Ⅴ型(血管完全闭塞):彩色血流缺失。
治疗
治疗方面,无症状者,但颈动脉血管管径狭窄率80%,对于有症状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颈动脉血管管径狭窄率50%;颈动脉血管管径狭窄率50%,但颈动脉有溃疡斑块形成者均符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适应证。颈动脉斑块导致中风的两个机制:首先,斑块逐渐增大,颈动脉管径越来越小,导致脑供血不足,严重时会导致脑中风;其次,易损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引起脑中风。对于狭窄程度比较轻,并且没有症状的患者,治疗上首选药物治疗,其目的就是稳定与缩小颈动脉斑块,进一步避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我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