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经方百案研读案1淋雨受寒2午后发热3午
TUhjnbcbe - 2021/7/3 21:56:00

经方百案研读案1:淋雨受寒

一 淋雨受寒张某,年42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肾气素亏。于年9月2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疼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但欲寐之病情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紧象。医生没说患者的性别,估计患者是男的。从医案的描述中可知,患者于返家途中淋雨,其病从风寒而来。症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发热,怕冷,头疼,四肢关节痛或肌肉酸痛。②精神萎靡不振,卧床不起,口渴,喜欢喝热水,但是量不大。③脉沉细而兼紧象。既往史是肾气素亏。《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身热恶寒、头疼体痛的症状为太阳病证的主要表现。《伤寒论》第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沉迷嗜卧的症状为少阴病证的主要表现。脉沉细而兼紧象,而且“肾气素亏”,充分说明了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少阴病之表证。《伤寒论》第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细辛附子汤主之。”按照经方的逻辑,这个患者应该是麻*细辛附子汤证。这里必须要注意一点,就是患者口渴,喜欢喝热水,但是量不大的症状,此症状与太阳温病有相似之处。《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温病的口渴为体内缺水的表现,所以不怕冷;太阳伤寒的口渴为水寒不化气的表现,所以怕冷。二者的症状表现差别在于太阳温病的口渴为饮水多,且喜凉饮,而太阳伤寒为口渴但饮水不多,且喜热饮。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固表以抵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治之。黑附片6克,麻*10克(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克,桂尖1克。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黑附片50克,干姜26克,甘草10克,广皮10克,法夏1克,茯苓1克,北细辛4克,五味子2克。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第一次开方,医生即开出了麻*细辛附子汤,但在此基础上加了一味桂尖(桂枝),不知是何用意?麻*细辛附子汤本身在体内的药力作用为直上直下,从肾到肺再到皮毛,将进入体内的寒邪迅速驱逐出去。桂枝虽然也是发表的作用,但其功效在于纵横通脉络,有了横向作用,此时加入桂枝会不会反而牵制了麻*细辛附子汤直上直下的功效呢?再看其开出的麻*细辛附子汤中药物的剂量:黑附片6克,麻*10克,北细辛6克,桂尖1克。不同于仲景原方的剂量及用药比例。仲景原方:“麻*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按照汉代药物的计量方法,一两大约为15.克,附子大者一枚约等于20~0克,小者一枚为15克。也就是麻*为0克,细辛为0克,炮附子为0克或15克,这样看来其用药比例要么为1:1:1,要么为1:1:0.5。由此看来,医案中医生开出的麻*细辛附子汤的用药剂量及比例和原方有很大差别。对于经方来说,用药剂量和比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变动势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而这一点,恐怕也是患者明明为典型的麻*细辛附子汤证,服用此方应该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却偏偏没有按此节奏起效的原因吧。再看患者服用麻*细辛附子汤后,“身热已退”表证解,但还有头晕,咳嗽,神怯的症状。医生又根据这些症状开出了四逆汤的加减。这个辨证依据描述得太过薄弱,若是仅凭头晕,咳嗽,神怯就开出四逆汤加减则太令人费解。推测当时患者除了头晕,咳嗽,神怯外,还应该有脉象沉的症状,所以医生才开出此方的,正如《伤寒论》第2条所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以上医案原文选自《吴佩衡医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附子细辛汤

经方百案研读案2:午后发热

马某,女,74岁。年7月21日初诊。午后发热,体温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

归纳医案的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有:

①发热:午后发热,体温8℃左右,口不渴。②腹中不适感: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腹不胀。③手心热:手心热甚于手背。④精力不济:气短神疲。⑤脉大无力。

单看患者午后发热的症状,有日晡所发潮热的特点,有些像白虎汤证,但其口不渴,所以排除白虎汤证。如果其午后发热、口不渴还兼有恶寒的症状,则应该用桂枝汤或麻*汤了。然而,关于恶寒这一点,此医案中并未描述,说明此患者并非单纯的伤寒或中风。

再看患者手心热、气短神疲、脉大无力等症状,均符合伤寒虚劳的特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这段条文讲的是虚劳病的特点:脉浮大无力,手足烦热,春夏严重些,秋冬见好些,男人易遗精,四肢酸痛、消瘦、无力行走。再结合患者发病时间恰好是夏天,这些足以说明患者为虚劳发热。

虚劳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当然也有很多的经方治疗,但涉及治疗患者虚劳兼腹部不适的经方却不多。我们来看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涉及虚劳兼腹部不适的条文:

1.“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虚劳里急,诸不足,*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根据以上的条文来分析本医案中的患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八味肾气丸证不符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因为患者无腰痛和小便不利的症状。患者腹部不适感(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属里急的范畴。这样看来,与患者症状相符的为小建中汤证及*芪建中汤证。需要注意的是,医案描述患者“口不渴”,但不代表患者一定没有咽干口燥的症状。

那小建中汤证与*芪建中汤证又如何鉴别呢?很简单,*芪建中汤不过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多了一味*芪而已,只要搞清楚为什么加*芪就可以了。

我们都知道,*芪通荣卫之气,桂枝也通荣卫之气,而*芪与桂枝的区别在于:桂枝通荣卫以驱荣卫中的邪气为主;*芪通荣卫是补荣卫之气不足。也就是说,此荣卫之气不通不是因为有病邪,而是荣卫之气本身不足导致的不通,这时候就要用*芪了。

其实,*芪通荣卫之气的根源在于它能利三焦之气、提升脾气促进中焦之气化,以生气血。

再看此患者有饮食衰减的症状,说明其中焦之气化生气血的能力已有不足。以此得知,患者的虚劳发热是由于其中焦之气不足以化生气血,属表(荣卫之气)里(中焦之气)均不足,也就是*芪建中汤证所说的“诸不足”,所以此患者应该用*芪建中汤治疗。

为气虚发热。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

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芪20克,*参15克,炙甘草5克,生甘草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陈皮8克,升麻克,柴胡6克,生姜片,大枣12枚。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该医生开出的是补中益气汤,其治疗是以“补中”为主,而我们的分析结论是应该以“建中”为主。

那么补中与建中有何区别呢?“建中”侧重于建中焦之气促进其化生气血,所以用药只此七味:*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而“补中”则是侧重于健脾及提升脾气,所以用了十二味药。

相比较而言,补中益气汤治疗的疾病,症状表现似乎应该更重一些。这个患者的二便尚可,其他无不适,所以选用*芪建中汤应该是更精确。小病大治不见得会有满意的疗效,况且往往会事与愿违。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而且还伴有下坠感,有便溏,口渴等症状,那就一定要选用补中益气汤了。以上医案原文选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三 午后低热

张某,男,71岁。4年5月4日初诊。因高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7.5~8℃,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

如果单看患者午后低热不退、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的症状,表明是阳明有热,而且这个热是实热,应该用白虎汤治疗。何谓阳明?阳明包括人体的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在脏腑,胃家(胃、大肠)属阳明。

可是再看其短气乏力,气逆欲吐,不思饮食的症状,则不单纯的是阳明有热了,而且这个热也不是实热了,是什么呢?是阳明胃家虚热。

何谓实热?又何谓虚热?举个例子,拿我们平常烧开水来说,有的时候水很快就烧开是火比较大,有的时候水很快就烧开是水加得比较少。而实热就好比是火太大、太过,治疗要以泻为主;虚热就好比是水太少,为水不及,治疗要以补为主。

对应人体来说也是如此。阳明实热是由于阳明的火太大引起的,而阳明虚热则是因为阳明的水不足引起的。

阳明实热应该以泻火攻下为主,譬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等。

阳明虚热则应该以补虚清热为主,譬如竹叶石膏汤等。

当然,这些汤方使用时都需要辨证分析才行,有其证才能用其方,而不是盲目照搬。

最后看其脉象为脉细数,脉细为津液不足,脉数为有热,脉细数则为津液不足引起的虚热之象。若是脉洪大,则是实热之象了。

综合上述症状判断,患者的表现乃津液不足、气虚有热之象,所以这个患者应该用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第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了竹叶、麦冬、人参以补充津液;加了半夏,意在降逆;因为是虚热,所以去掉了知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竹叶石膏汤的煎法比较特别:“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意思是:先用十份水煮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炙甘草、麦冬这六味药,煮一阵子后,剩六份水,这时去掉药渣,再放入粳米,煮到米熟后,汤成去米。也就是说先煮药,药煮好后去药渣,后下粳米,待米煮熟后,去米再服用。

为什么这样煎呢?粳米的作用为益气、止烦、止泄。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粳米者,有六个汤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煮法分三种:

1.米药俱下。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可见。

2.先煮米汁,后入他药。于桃花汤可见。

.先煮药,后煮米。于竹叶石膏汤可见。

为什么非要如此煎煮呢?先煮米,则粳米煮的时间长,气散而味全,以止泻为主;后煮米,则粳米煮的时间短,味寡而气全,以益气为主;药、米同时煎,则气味均衡,以止烦为主。所以,汤方的煎煮方法非常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疗效的好坏,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不能忽视。

还有一种患者午后发低热不用服药的情况必须注意,《伤寒论》第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就是患者本来病已经好了,又出现了午后发低热或微烦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患者病刚好就吃得太多或吃得太补,脾胃之气还没有完全恢复,不能运化,这种情况下减少食量,尽量吃容易消化的东西即可,不必服药。

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2克,生石膏40克,麦冬0克,*参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粳米20克。服五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

惟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连8克,阿胶10克以滋阴降火;服七剂,诸症得安。

医案中医生开出的正是竹叶石膏汤,五剂热退后只剩下心烦少寐一症,于是又在原方中加了*连、阿胶以解少阴之热。以上医案原文选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点击下面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怕热、手心发热的调养和治疗大全珍藏版

刮痧治百病,刮错最要命!内附咳嗽、发烧感冒的刮痧疗法

了解更多医学、养生知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百案研读案1淋雨受寒2午后发热3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