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聊了九种体质中的“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那今天和大家聊聊“气虚体质”。
气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
气虚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的化生不足时,易出现气虚表现。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常自汗出,动则尤甚,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苔白,脉虚弱。
气虚体质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长期饮食失调、情志失调、久病、劳累之后,年老体弱引起心、肺、脾、肾功能损伤等造成的。
判断是否气虚,首先看体态。气虚体质的人都偏胖,但胖而不实,肌肤很松软,就是常说的“虚胖”,这里有一个代表人物:“杨贵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的《长恨歌》流传千古,可被无数文人描绘过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其实是典型的气虚体质。其次,气虚体质的人也不耐寒热,一热就容易出汗,一降温就怕冷怕风。此外,这类人群容易疲乏,易患上感冒及内脏下垂等病,如胃下垂、肾下垂等。
五脏气虚在临床上均可见,以心肺脾肾常见,除上述气虚证常见临床表现外,同时并见心、肺、脾、肾气虚的相应病变而见不同症状。发病倾向:易患感冒、气虚眩晕、内脏下垂,平素抵抗力弱,病后康复缓慢。
心气虚
证候:心悸,胸闷,舌质淡,脉虚结代。治则:益气养心。主方:养心汤、七福饮。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芪、当归、川芎。
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舌淡苔薄,脉弱。
阳(气)虚
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养生要点:益气健脾注意胃下垂疾病
对策:平时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
起居宜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运动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睡眠,不要过于劳累,最好中午小睡。
运动锻炼不宜太剧烈,适宜做一些缓和的有氧运动。可通过食疗来调理,宜经常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对于生萝卜等耗气的食物,要少吃一些。还可用药膳来补养,最合适的保健中药是*芪,可以用*芪泡水代茶、*芪炖鸡、煨汤等
后续体质介绍,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