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心悸一
TUhjnbcbe - 2021/8/28 23:16:00
伍德灯检查准吗 http://m.39.net/pf/a_4676612.html

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吗?

正常人在安静、或睡觉的时候或许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实际上听到的是动脉搏动的声音,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但一般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跳,一旦你明显感觉到心跳了,应该去看医生了,因为这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中医讲“心主血脉”,“心悸”为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脏或血脉的跳动。我们平常说的心慌、心怦怦乱跳也属心悸。

“心悸”与“心下悸”还不是一回事,首先是自我感觉的部位和范围不一样,心悸一般在心脏部位,比较局限,而心下悸涉及的面就广了,可以说为胸腹之间,但也可能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比较宽泛,比如肌肉的跳动;其次是症状表现不一样,心悸比较简单,就是自我感觉心跳出了问题,去医院看病一般直奔心内科,给大夫一讲就明白了,心下悸就比较复杂,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去看哪一科。

前面我们讲过“心下悸”的由来,是汗出太过伤了心火或者肾水之气引起的,桂枝甘草汤和真武汤分别治疗这两种情况下的“心下悸"。那“心悸”是如何发生的?又该怎样治疗呢?

我们先看看《伤寒论》中以“心悸”为主证第一个条辨:“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炙甘草,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胶饴一升,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建中汤的这个条辨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ー、讲了发病原因,为“"伤寒二三日",得了太阳伤寒以后发生的,心悸为伤于寒。也就是说,此心悸可能也是从感冒而来,而这个感冒从寒而来。至于"二三日”可以理解成发病时间,也可以理解成寒邪入里潜伏的时间。何谓太阳伤寒呢?定义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日伤寒"。以此看出,此病源于寒邪侵入太阳,“二三日”后引起“心中悸而烦,所以其必伴有“恶寒”,或者说怕冷的证候。

二、讲了发病特点,为“心中悸而烦",感觉到心脏或血脉的跳动且伴有烦的症状,为什么会感觉到“悸”呢?前面讲过,“悸”来源于两大因素的影响,就是心火和肾水,此“心中悸且烦”指明了就是心悸,那么就是病在心火,因其先天体质或误治或后天的生活习惯,可能已经有了心火方面的问题,所以受寒后心火更弱。

心主血脉,又生血,心火弱了会引起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血脉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心火,内有心火不足加上外有寒气侵入,血脉的运行必然不畅,这时,人体不得不加大心脏的动力输出以维持血脉的正常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心悸的症状。开车的人对这个现象会有体会,当车辆低速行驶时,变速器需要在低速档,以保证牵引力,可是如果这时车子还在高速档,那么就会出现发动机的抖动,心悸和发动机抖动的道理是一样的。再就是血液的生成依赖于心火,内有心火不足外有寒气侵入,不但影响其生血的能力,还会寒闭其血,郁而生热,于是就有了心烦的症状,这就是“心中悸而烦”的由来,为心火不足,二为寒闭其血,郁而生热。

那为什么有些人受寒后只是感冒发烧,而有些人受寒后却出现了“心悸”的症状呢?

其原因也有二,一是跟先天的体质或秉性有关,比如,此人先天心脏的状态不太好、所谓的先天心火不足,又或者此人素来体弱多病或情志不佳,得了伤寒感冒后就容易引发心脏或血脉方面的疾病;二是跟误治或后天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此人曾误服用发汗的药导致出汗太过,伤了心火或心血,再受寒引发心脏或血脉方面的疾病,还有可能此人感冒发烧后没有解表,反而用了清热或泻下的方法伤了心火或心血,再受寒引发心脏或血脉方面的疾病等。所以有些人得了伤寒感冒后反而没有发烧等表证,而是寒气直接入里,太阳与少阴本为表里,入里即入少阴,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心悸自然是指寒气直入手少阴心经到达了心。

我们再看此证的治疗方法,桂枝、炙甘草、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这个用药配伍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倍白芍再加饴糖,称之为小建中汤。

何谓建中?建中为建立中焦之气。

心在胸腔,属于上焦,治疗心悸为什么要建立中焦之气呢?《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中焦的主要功用有两个,一个是助脾胃腐熟水谷以化生气血,第二个是助脾胃转输气血。建中汤建中焦之气,既能助气血的化生又能助气血的转输,而心脏的动力来源于气血,气血足了心脏的动力就强了,气血转输顺畅,寒邪自然不能久留,这就是心悸为什么要建中的原因。

建中汤分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和*芪建中汤,大建中汤证主要是寒伤其气,小建中汤证主要是寒闭其血,*芪建中汤证则为其气血本虚,所以大建中汤的用药原则是以大温其气为主,小建中汤的用药原则以温通血脉为主,*芪建中汤的用药原则以温补气血为主,三者的治疗范围有一个交叉点,就是都包括腹痛,然而痛的原因却不相同。对此,大家可以结合《金匮要略》看看。

言归正传,我们再看小建中汤的用药特点:

一、白芍加倍,白芍的用量比桂枝汤加了一倍,如果按照汉代计算,一两等于现代的15克,那白芍在这里用了90克,为什么?

这里的“心中悸而烦",心中悸是心火不足引起的,所以用了桂枝、甘草助心火,烦是寒闭其血、郁而生热引起的,白芍味苦、酸,性微寒,与桂枝合用通血脉、解血郁、除烦,还能养血,所以在桂枝汤原有白芍量的基础上加倍使用;

二、胶饴重用,胶饴为饴糖,味甘,性温,入脾胃。是以高粱大麦、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主要含麦芽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褐色黏稠液体,也叫软饴糖;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白色糖块。药用以软饴糖为好。此外,注意药物煎煮时,胶饴为后下。

看了“饴糖,味甘,性温,入脾胃”这句话,可能有人会问,白术、人参均能入脾胃,它们与饴糖又有何不同呢?白术入脾胃,虽能祛湿但不能润燥,人参入脾,虽能补津液,又与血无关。而饴糖则是柔润芳甘,最合脾土之德,气血皆补,能助其化生气血及转输气血,可见,建中汤其实是以饴糖得其名、建其功啊,所以大、小建中汤,*芪建中汤均重用饴糖。如果按照汉代计算,一升等于现代的毫升,一斤的液体等于现代的毫升那么一升的饴糖相当于克左右,可谓重用。当然,最准确的计量方法是用毫升的量杯测量。

《伤寒论》一书,小建中汤证共有两个条辨,一个条辨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主之",以心悸而烦为主证;另一个条辨是,“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以腹中急痛为主证。二者皆因于伤寒,外有寒气侵入闭其血脉,内有心火不足,然其病证却不相同,一个为闭其血在上,为心中悸而烦,一个则为寒闭其血在下,为腹中急痛。

昨天跟一朋友聊天,朋友说她的血压偏低,平常易乏力,只要受寒或劳累后头就痛,痛时能感觉到血管“怦怦”地跳动,去医院检查说是神经血管性头痛,也没有好的方法,好几年了,发作时疼痛难忍,心悸,心烦,睡不着觉,十分痛苦,这就是典型的小建中汤证。神经血管性头痛是门诊头痛病人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因为引起这类头痛的原因都来自于血管,故统称为血管源性头痛。血管源性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因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称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有明确的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颅内血肿、脑血管炎等)所致的头痛,称为继发性头痛。这种头痛对病人来说,异常痛苦且缠绵不休;对医生来说,就目前临床而言,也是比较棘手的。然而运用《伤寒论》的思维逻辑,但凡此头痛伴有心悸而烦,用小建中汤即可治愈。

小建中汤治疗有些高血压或低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也是很好的,比如,有些心脑血管疾病一到秋冬天就加重,且其主要的症状是自觉心脏或血脉的跳动,还有些心烦,这类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小建中汤证;有些人高血压或低血压,头痛或不痛时能感觉到血管或心脏“怦怦”地跳动,这些人用小建中汤不但能马上缓解症状,而且可能治愈其高血压或低血压,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魅力。

又比如说,有些人高血压或低血压,头晕目眩、恶心、身体摇晃站不稳,还自觉胸部的跳动,小便不利,那这些人就要用真武汤了,因为他们的症状完全符合真武汤证的证候;再比如,有些人只要受到惊吓血压就高,其症状如同平常我们不经意受到惊吓,立刻感觉到胸部“怦怦”地跳,用手压着胸部会舒服些,那么这类血压升高就是桂枝甘草汤证。

再看看我们现在对待高血压的常见方法,除了人人终身服用降压药外,似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好方法,明明知道有些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很大,却偏偏要求病人天天服用,许多人不是死于血压高,而是死于药物的副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并发症。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多的中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病人时,也把治疗的重点放在怎么降血压上,一会儿用清心火的药,一会儿用清肝火的药,似乎血压高就单单是与“火”有关,结果再怎么清热解*,其降压的速度也远不如西医的降压药快。其实高血压或低血压只是人体的一个指标,并不能反映人体周身气、血、水、火的运行,然而高血压或低血压必定是人体某个部分出了问题,或者气、或者血、或者火、或者水,又或者是二者或三者兼而有之,这就需要我们辨证了,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思路。

医圣仲景通过《伤寒论》一书教给我们辨证及施治的方法,人体是内外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绝不能头痛治头,脚疼医脚。就像刚才举的几个高血压的例子,小建中汤证是病在内有心火不足,外有寒闭其血、郁而生热,其主证为“心中悸而烦"。所以不论高血压还是低血压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等,只要有小建中汤证,用小建中汤必奏奇效。

这样看来,高血压还是疑难杂症吗?如果你秉承了医圣仲景在《伤寒论》中的辨证思想,那么,可能高血压只是一个很常见且好治的病了。我们不止一次提到误下,其实无论医生还是病人都不希望病被误治,为什么会有误下呢?那是因为误下以后,症状会发生变化,有的会被误认为病好了。症状是什么,症状是身体机能下降或者身体与病邪做斗争的表现,发烧就是身体与病邪斗争的表象,误下以后退热了,病邪却入里了。高血压也是症状,原因无外乎气,或者血,或者火,或者水,又或者兼而有之,人体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就自我调节升高血压,如果不辨明原因就盲目降压,那岂不是误治。

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的效果也比较好,众多医家称赞小建中汤治虚劳伤寒的效果,《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对一部分女性痛经的效果也比较好,痛经是西医的名词,是一种妇女常见的症状,指的是在月经来潮时出现小腹部痉挛性疼痛,痛经又可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指的是从月经初潮时即有痛经以后每次来潮均出现反复疼痛,继发性痛经指的是初潮开始有一个阶段在月经来潮前后并不感到疼痛,以后逐步出现腹痛,并逐渐加剧。常并发不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与生殖道炎症。目前,临床针对痛经的方法主要是服用镇痛、镇静、解痉药等,以治标为主。然而,我们都知道痛经定是有原因的,那原因在哪里?又如何找到?这就是《伤寒论》的意义所在了。比如说,有些女孩子的痛经,一般在月经期间受寒后加重,疼痛起来那是生不如死,再伴有些心烦的,那用小建中汤一剂就中啊,且只要月经期间注意保暖便不易再复发。再比如说,还有些女孩子痛经时,伴有恶心的症状,且有时怕冷有时怕热,这就不是小建中汤证了,这是小柴胡汤证了。还比如说,还有些女孩子痛经的明显症状是小腹部下坠的疼,那可能又是*芪建中汤证了。所以不论什么疾病,都不可拘泥于某一个病名或某一个指标,应综合其他证候综合辨证,辨证清楚后才能施治,否则就可能是误治!

小建中汤在临床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有用于胃肠疾病的,有用于肝胆疾病的,有用于神经衰弱、心律失常、心律不齐、血管性头痛、低血压、贫血等等,总之,切不可看病名用方,一定有其证才能用其方。

我们再看一则小建中汤证的典型医案:患者,女,32岁,年8月13日就诊,发热数日,经他医肌注退热针剂体温仍39℃,无头痛、咳喘、呕吐等症。唯觉心慌、心烦,无力,舌淡红,无苔,脉数。腹直肌拘挛。给小建中汤,言服药后汗出热退,未再用药。

《伤寒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本案正是对此条的有力注解。患者感冒发烧被治疗后,无感冒的典型症状,却有了心慌、心烦等心悸的症状,这就是典型的小建中汤证,方证相应时,完全可以对号入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