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2月份,安进公司的倍林妥莫双抗获NMPA批准上市,成为继罗氏艾美赛珠单抗之后,在中国获批的第2款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提到抗体类药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目前炙手可热的PD-1/PD-L1。其实随着针对PD-1/PD-L1、CTLA4等热门靶点的单抗药物在临床上的成功,多个临床研究显示其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同等情况下单独使用一种药物,近年来,针对多种已经临床验证的免疫检查点的双特异性抗体开发也逐渐成为新趋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年,双抗研发管线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常规单抗药物的3倍,且随着全新双抗进入市场,同时已上市的双抗产品获批更多适应症,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美元。
比起单抗,双抗研发的技术难度和挑战也不可同日而语,比如防止新表位引起的*性和免疫原性、确保双抗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和质量等等。虽然双抗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但是迄今全球仅有3个产品上市,而国内至今还没有一款由中国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抗获批上市。
不过在双抗这条竞争赛道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众多国内创新生物药企的身影。目前国内在研的双抗品种已经超过40个,其中研发进展最快的是康宁杰瑞的KN,已经进入到临床3期。作为中国最早做双特异性抗体平台的生物药企,我们看到公司正在从Biotech向BigPharma迈进。
回顾近期公司的信息披露,可谓动作不断。先是公司首个产品恩沃利单抗的上市申请12月正式获得NMPA受理并在1月份纳入优先审评,随后KN加上KN联合疗法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公司12月底纳入港股通,1月份在WCLC和ASCO等学术大会上公布KN的最新临床数据……1月21日,公司网站上的产品管线再一次更新,从之前的9个产品增加到16个,研发平台包括单域抗体、混合抗体、抗体偶联等。通过两年多的积累沉淀,江苏康宁杰瑞在快速推进临床产品的同时,打造了创新的抗体,蛋白工程化和交联平台以及一个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线。
对于尚未听说过康宁杰瑞生物制药的人来说,在网络上搜索康宁杰瑞,会跳出来3家公司,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康宁杰瑞是谁,从哪里来?
年11月,徐霆博士回国创立了苏州康宁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国内生物药行业还处于初创阶段,投资热情远不像现在这么火热。为了寻求资金,不断为公司研发造血,回国之初,徐霆带领他的团队一口气做了30多个生物类似药,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算是名噪一时。最终大部分生物类似药成果都转让出去,其中通过现金交易转让的3款产品,成为了年成立的吉林康宁杰瑞的主要产品管线。当时没有人能够断言,未来几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但是有一点徐霆却始终坚持,那就是公司必须投入到前沿技术的研发中,寻找差异化优势。为了优化公司股权结构,高效决策并坚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徐霆不惜在年背负巨额债务,通过借款以支付巨额现金的方式,完成公司股权架构的变更,为在不确定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坚持公司技术先行的道路奠定基础。
这些转让的收入主要用来支持团队开展生物创新药的研发,先后诞生了一系列技术平台,包括单域抗体平台、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及混合抗体开发平台,并在年6月,终于完成PD-L1单域抗体恩沃利单抗的药学开发,创下全球第一个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单域抗体等多项“第一”。
也是在这一年的7月,江苏康宁杰瑞成立,成立之初为苏州康宁杰瑞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创新肿瘤药物。为了寻求港股上市,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更优质的资金环境。经过几轮股权转让,年江苏康宁公司的%持股股东变更为康宁香港公司,与苏州康宁杰瑞完成分离。其后江苏康宁杰瑞完成A、B两轮融资,年12月12日正式登陆港交所。
江苏康宁杰瑞成立以来,产品管线已经从最初的KN发展到如今的16个,包含1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双抗为主的抗肿瘤候选药物,和1个Covid-19多功能抗体。
除了自主研发,康宁杰瑞也在拓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我们知道创新药物的研发,业界有两个10的说法,即平均花费10年,投入10亿,最终能否成功尚且存在很大的风险。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一方面可以在研发早期提供资金支持和成果转化方向,让科研人员能够专心从事早期研发,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高效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探索前沿的科技方向。
年以来,苏州康宁与东南大学多次签订协议,进行抗体筛选相关合作。双方之间至今仍然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并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在单域抗体相关项目的合作过程中,康宁杰瑞不仅提供充足研发经费,还在平台技术改进,靶点选择,抗原制备,检测和机制研究等方面积极参与,从而获得针对预先选择靶点产生的所有单域抗体的所有权。其后,康宁杰瑞对单域抗体平台技术独立进行进一步开发完善,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此外,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合作也在顺利进行。其中的一个最新合作成果,就是新冠肺炎中和抗体研发。康宁杰瑞凭借多年抗体药物开发经验和先进的双抗平台技术,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忠教授合作,筛选出了三个结合新冠病*(COVID-19)不同关键蛋白的高亲和力中和抗体,分别特异性结合新冠病*的RBD、S1-NTD和S2的蛋白表位。目前三个抗体已经完成人源化,基于三者的多特异中和抗体正在开发中。
后双抗时代,康宁杰瑞要到哪里去?
虽然业界经常把康宁杰瑞定位成一家做双抗的生物药公司,是双抗江湖的一方豪杰,但是康宁杰瑞却已经透露出了超越双抗的雄心。从公司网站最新披露的产品管线来看,公司借助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优势,已经开始布局OX40、ADC等新领域。公司计划开发的下一代产品与现有的KN、KN不同,可能靶向OX40、CD47、CD等还未充分验证过的靶点,并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赋予其优势。另外,康宁杰瑞另一大产品开发目标是利用公司抗体平台做抗体与其他类型分子的交联组合。例如,利用抗体将细胞因子传递到肿瘤组织内,特异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或将抗体与内在免疫激活剂交联,达到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效果。还有开发基于双抗的ADC产品,公司在这方面已初步设计了一个产品,是基于HER2+双抗ADC,对标DS-,在HRE2表达的实体瘤取得更优的疗效。
在近期的一篇专访中,公司创始人徐霆博士表示,希望康宁杰瑞“为肿瘤患者带来希望的同时,成就一个有良知的伟大的生物制药公司。”
这一愿景在跟随徐霆共同成长起来的员工中,其实早已耳熟能详。从年创业初期,在徐霆身边就逐渐汇聚了一批致力于生物药发展的青年才俊,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如今的几百人。
好的团队不仅要吸引人才,也要留住人才。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最初创立苏州康宁杰瑞时,还是到目前第一个上市的江苏康宁杰瑞,徐霆的想法都没有改变。他希望用期权激励计划,为公司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与公司共同成长。
苏州康宁杰瑞是业内最早,也是少见的全员参与期权计划的公司。江苏康宁杰瑞股东列表中的众宁和育宁就是苏州康宁杰瑞员工的期权折算成上市的股权后的持股平台公司。苏州康宁杰瑞相当多的员工在职超过5年,还有超过10年的,与公司一起成长。年苏州康宁杰瑞还通过现金入股的方式与免疫学家傅阳心教授合作,成立丁孚靶点生物技术公司,年,丁孚靶点同样设立了全员期权激励计划。年徐霆和傅阳心教授将自己所持有的股份进行转让退出丁孚靶点,享受期权激励的丁孚靶点员工所持有的期权按照实际交易对价变现,并获得额外的留任奖励。苏州康宁杰瑞对外投资参股的公司,比如最近网红的苏州昂康免疫,以及上海康景和苏州帕诺米克等。股东都是苏州康宁杰瑞,员工的利益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障和增值。
在江苏康宁杰瑞上市前,约有三分之一符合条件的员工获得了期权奖励,以年12月12日公司IPO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即使IPO之后离开公司的员工,达到行权条件的,也兑现了约定的期权。
作为拥有20多年生物创新药研发经验的科学家和企业创始人,徐霆博士带领这个不断成长的团队,充分发掘公司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截至年12月,康宁杰瑞拥有或共同拥有全球27项与技术平台及产品管线相关的专利申请;研发团队在CancerCell,Immunity,CellDiscovery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4个产品、超过10个联合治疗方案在全球范围开展20多项临床研究……
除了继续推进研发投入,徐霆表示,目前公司的重点是加强团队和管理层建设,建立商业化团队,加快临床开发,扩大产能,完善质量体系,推动国际合作,为产品上市和公司进入下一步高速发展做好准备。
结语
生物药在中国的兴起不过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涌现出的一批创新药企,已经开始用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医生、患者不断提供新的与病魔抗争的武器。对于这个新兴的行业,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探索科技前沿的路上,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也有人选择观望或者退出,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无论个人的选择如何,分分合合十几年的江湖,有竞争,也有合作,依然需要每一个怀抱梦想的团队,为了人类战胜疾病的共同愿景而继续奋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