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肾周囊肿是猫肾脏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该病以单侧或双侧肾脏出现肾周包囊状结构,导致肾实质变性,从而引起肾脏机能衰退为特征。目前国内关于此疾病的报道较少,笔者于年3月接诊一病例,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猫肾周囊肿超声
1.病史
狸花猫,1岁,雄性,未去势,3kg,免疫良好,饲喂皇家猫粮。
去年6月因单侧肺叶病变引起的脓胸前来就诊,治疗两月余逐渐好转恢复。精神食欲尚可,近期消瘦,最近几天食欲下降,多饮多尿。
2.临床检查
2.1一般检查
腹部触诊异常敏感,左侧肾区增大,质感较软、有弹性,表面均匀;皮肤弹性下降,可视粘膜苍白;其他未见明显异常。
2.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数(RBC)1.86×/L(正常参考范围5.0~10.0×/L)、血细胞比容(HCT)0.L/L(0.24-0.45L/L)、血红蛋白(HGB)27g/L(80-g/L),其他未见明显异常;血清生化学检查仅发现尿素氮(BUN)轻度升高14.8mmol/L(4.11~8.83mmol/L);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潜血、白细胞,其他未见明显异常。
2.3B超检查
左肾肿大,肾周围多个液性暗区,如图1、图2。
图1肾周围液性暗区
图2肾被膜下液性暗区
3.诊断
初步诊断为肾周囊肿引起的慢性肾衰,肾性贫血。
4.治疗
由于动物主人不同意输血治疗,我们采用支持疗法为主,使用乳酸林格氏液和5%葡萄糖进行体液维持,因贫血缘故,液体量很少。为了减轻动物痛苦,我们还进行B超介导下肾皮质减压穿刺术,抽出低蛋白性液体50ml,见图3、图4。几天后复诊,猫贫血征象逐渐加重,主人放弃治疗。
图3B超介导下穿刺(强回声为穿刺针)
图4B超介导下穿刺
二、讨论:
1.猫肾周囊肿(肾周假性囊肿,Perirenal/PerinephricPseudocysts)或称为上皮囊肿,属于退行性疾病,老年猫(通常大于8岁)和去势公猫多发,以单侧或双侧出现肾周围包囊状结构为特征。然而,本病例患猫仅1岁龄,为未去势公猫,不属于易发年龄和群体。经病史了解,该猫在同窝中体型最小,早期即发现脓胸,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因此,推断疾病的发生可能属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药物反应,但未得到现有资料证实。
2.该病确切病理变化尚不清楚,可能与肾小管基膜和支持组织病变有关。一般认为,首先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随之阻塞,使肾小管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肾小管肾炎,引发慢性肾衰竭。
3.患猫单侧肾脏病变,且外周囊肿在早期并不影响肾脏功能,因此疾病发生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后期,患侧肾脏出现实质病变,此时对侧肾脏代偿能力下降,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贫血、食欲下降、消瘦、多饮多尿等临床症状。
4.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外科导管引流或囊壁切除术改善肾机能状态。如果肾脏活组织检查正常,则预后良好;但是该方法主要属于减压手术,囊肿仍可能复发。在未出现氮质血症且对侧肾脏正常时,可以考虑患侧肾脏切除术。此外,支持治疗必不可少,尤其是对氮质血症、贫血的液体治疗必须同时进行。我们虽然对本病例采用减压术,但是动物主人未同意纠正贫血的后续治疗,动物最终死亡。
5.B超介导下经皮肾脏穿刺术是一种创伤小、定位正确、操作直观的探查方法。该技术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而国内少有人开展。考虑猫的状态,我们采用此方法进行囊肿减压。术前对左侧肷部剃毛、消*。动物轻度镇静,右侧卧。助手将肾脏挤压固定在皮下,术者使用22号静脉留置针依次穿过皮肤、腹壁肌肉;然后左手持7.0MHz探头,右手持留置针,使皮下强回声针头影像显示在显示屏上;保持探头与针头影像的一致,按压针头进入囊肿内,抽出金属针芯,调整软管位置,抽出液体。完毕后,撤出留置针,按压术部5mi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